参考消息网3月7日报道 法国《回声报》网站3月5日发表题为《政治分化,经济风险》的文章,作者是让-马克·维托里。全文摘编如下:
世界正在分崩离析。这个世界的主要断层线是哪条?最重要的断裂又将发生在何处?
实际上,我们正在经历这个自从19世纪欧洲大国将其伟大梦想投射到世界各地以来真正实现全球化世界的第三场运动。
第一场运动发生在20世纪上半叶,其原动力是政治性的。在宣告了权力、征服了领土、发展出群众性民族主义之后,欧洲国家在由庞大的全球联盟发动的战争中两度对垒,这在历史上尚属首次,目的是确立帝国主义强国。这时,断层线是政治性的。
20世纪下半叶,这条线变成经济性的。战争变成了冷战。率先产生对抗的不再是帝国,而是经济组织。共产主义对战资本主义。计划、公有制资本和斯达汉诺夫运动(20世纪30年代在苏联出现的群众性技术革新和社会主义劳动竞赛运动——本网注)对战市场、私有制资本和消费型社会。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模式似乎正在崛起,甚至成功将第一名宇航员送上太空。
然而,这只是一种幻想。到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解放了经济。之后,苏联经济模式崩溃,苏联也一同灰飞烟灭。
参考消息网3月7日报道 西班牙加利西亚国际分析与文献研究所3月3日发表题为《国际新秩序的突出特征》的文章,作者是委内瑞拉前外交官阿尔弗雷多·托罗·阿迪。全文摘编如下:
与华盛顿-莫斯科两极时期的情况不同,当前的国际秩序结构性更弱,流动性更大。与当时不同的是,似乎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世界权力的两大支柱有能力将那些希望维护其行动自由的国际行为者纳入其政治目标之内。在中美俄三个大国之外,还有其他大国正在迅速崛起。尽管存在着多极化趋势,事实上世界正在分成两个主要阵营,而这不仅是地缘政治问题。
美国吸引力下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明显趋向两极化,美国和苏联成为全球权力的两大中心。然而,随着两极化趋势不断加强,不结盟运动也应运而生。
1991年12月苏联解体后,国际秩序转向单极化,美国成为无可争议的领导者。这意味着华盛顿拥有名副其实的全球霸权。
如今情况已经发生变化。美国面临中国的挑战,中国在很多方面都对美国紧追不舍。但美国同时也面临着俄罗斯的挑战,虽然在与乌克兰的冲突中,俄罗斯表现得似乎比预想的更脆弱、更无能,但该国仍然拥有约5900枚核弹头和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否决权。然而,在这三个大国之外,其他大国也正在迅速崛起,其中最突出的是印度。因此多极国际秩序的出现已经成为一个常见话题。
参考消息网3月7日报道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3月2日刊登阿兰·贝蒂的文章,题为《在出口贸易方面,保守的印度难以取代中国》。全文摘编如下:
随着华盛顿和北京之间紧张关系的加剧,希望降低地缘政治脆弱性的跨国企业正在寻找“中国+1”生产策略中的“+1”。
印度是一个明显的竞争者。印度总理莫迪自称是全球化的热情支持者,他在2014年推出的“印度制造”战略旨在复制多个东亚国家的成功,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制造业。
但现实却没有那么乐观。印度本来有十年窗口期去接手从中国转移出去的工业生产,但表现不佳,其贸易和投资政策正朝着保护主义和进口替代的传统倒退。
无论美国总统拜登如何试图把中国彻底排除在全球价值网络之外,世界贸易更有可能出现的情况都是重组而非极端的分裂。中国在全球商品供应链中的地位可能发生变化,但其规模和效率以及庞大的消费市场意味着它将持续存在。
印度的产业游说团体担心遭到中国竞争的打击,因此印度曾考虑过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但最终没有实现。该国设想在国内建立供应链,以向富裕市场尤其是欧洲出口。为此,莫迪政府制订了“自给自足的印度”计划。它采用了熟悉的产业政策工具,为电信、电子和制药等重点行业提供一系列国内补贴,并提高关税,以保护本国企业免于外国竞争。
参考消息网3月7日报道 英国《经济学人》周刊网站2月27日发表题为《乌克兰战争使东欧拥有更多话语权,但欧盟新的影响力平衡能否持续下去?》的文章。全文摘编如下:
德国总理访问白宫曾经被视为欧美外交关系的顶峰。但如今奥拉夫·朔尔茨3月3日在华盛顿与乔·拜登的会谈,甚至可能算不上这位美国总统两周来与欧洲最重要的接触。就在上周访问波兰期间,拜登会见了欧盟东部边缘国家的领导人,对他们在乌克兰冲突中提供的帮助大加赞扬。人们明显感觉到,这场战争改变了欧洲国家的“座次图”。
欧盟东部边缘国家感到自己的时代已经到来。用它们的话说,现在是明显地向东转。权力正迅速从“老欧洲”向现在首当其冲受到弗拉基米尔·普京总统侵略的国家倾斜。波兰副外长帕维尔·雅布隆斯基说:“关乎欧洲生死存亡的时刻到了。”乌克兰现在是欧盟候选国,有朝一日可能加入这个俱乐部。鉴于此,有人梦想着华沙和基辅新轴心能够成为巴黎和柏林轴心的制衡力量。
没那么快。欧洲内部氛围无疑发生了变化。对“布加勒斯特9国”组织中最大国家波兰来说,当前态势能否带来持久影响力,远没有那么确定。
参考消息网3月7日报道 西班牙《日报》网站3月4日刊发题为《拜登寻求重振与非洲的关系,同时关注中国和俄罗斯》的文章,作者是伊多娅·诺艾恩。全文摘编如下:
2018年,时任美国国家安全顾问约翰·博尔顿介绍特朗普政府的非洲战略时,《纽约时报》的标题抓住了整个文件中最明显的意图:博尔顿概述了一项真正试图对抗中国的非洲战略。
拜登政府延续了这一目标,并增加了对俄罗斯在非洲大陆日益增长的影响力的反应。
拜登已经开始采取具体步骤,以加强与非洲的结盟和联系。他选择谈论非洲大陆的术语是“合作”。去年12月,他在白宫召集了一场有49位非洲国家领导人参加的美国-非洲领导人峰会,这是继2014年奥巴马邀请非洲领导人赴美参加首次峰会后华盛顿主办的第二次此类会议。
在峰会上,拜登承诺未来三年向非洲大陆提供550亿美元用于支持非洲的《2063年议程》。尽管很大一部分资金不是新分配的,但它们是对非洲的卫生、应对气候变化和新冠疫情影响、推动基础设施发展和加强粮食安全项目的投资。此外,拜登还宣布将拨款1.65亿美元用于支持非洲“和平透明的选举”。
参考消息网3月7日报道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2月27日发表了题为《美元看涨派可能正如履薄冰》的文章,作者是英国“新观点”经济咨询公司首席执行官戴维·布朗,全文编译如下:
不要燃起美元的命运正在经历巨大转折的希望。事实上,在近期市场猜测美联储将采取更强硬措施防范通胀之后,美元看涨派极有可能正如履薄冰。
美联储似乎必定要在今后几个月内把关键的联邦基金利率提高到5%至5.25%的峰值水平。但是,随着美联储的关注重点从通胀转向经济增长,今年底之前仍然存在放宽货币政策以提振美国经济的余地。
而随着利率预期趋于稳定、避险需求下降,以及投资者转向海外寻求更好的机会,美元将失去其光芒。美元走软也许会给美国出口商带来可喜的喘息之机,但其他国家或许并不那么乐于失去一个至关重要的出口支持因素。
诚然,由于经济表现好于预期,最近几周市场对美国利率的认知出现了某些适度的调整。对美国通胀的担忧已经大大缓解,经济形势有所好转。但是,美联储的注意力现在可能集中在强于预期的国内需求上,这使得之前明显承诺要采取强硬政策的该机构几乎没有软化态度的余地。
参考消息网3月6日报道 美国《外交》双月刊网站2月28日发表题为《并非秋后算账——美国为何仍为虚假的霸权梦所困》的文章,作者是美国波士顿大学国际关系与历史学荣誉教授安德鲁·巴切维奇。全文摘编如下:
,,皇冠信用网开户(www.hg8080.vip)是一个开放皇冠正网即时比分、皇冠信用网开户的平台。皇冠信用网开户平台(www.hg8080.vip)提供最新皇冠登录,皇冠APP下载包含新皇冠体育代理、会员APP,提供皇冠信用网代理开户、皇冠信用网会员开户业务。
过去20年,对美国而言,或许起到了延长“苏伊士时刻”的作用。但美国对外政策权势集团死守荒诞的说法,拒绝前进,依旧认为世界需要更多美国军事力量。伊拉克败仗并未阻止华盛顿加大对阿富汗“正义战争”的赌注,最终导致2021年混乱而丢人的撤军行动。
那个壮观场面本可以成为一次机会,来宣布一个由二战、冷战以及由此产生的愿望所定义的时代已经结束。然而,这个时刻稍纵即逝。俄乌冲突激活了战后美国炫耀武力的传统。美国历史上历时最长的战争(阿富汗战争)彻底从记忆中消失。美国似乎蓄势待发,以全球领导义务为借口,准备继续犯导致那些溃败的同样错误。
霸权思维根深蒂固
美国战后世界观最权威的表述是《国家安全委员会第68号文件》,堪称美国冷战时期治国方略的“罗塞塔石碑”。这是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司1950年起草的一份高度机密的文件,当时该司负责人是保罗·尼采。
参考消息网3月6日报道 俄罗斯《观点报》网站3月2日发表题为《俄罗斯在非洲的建树令法国紧张》的文章,作者是瓦列里娅·韦尔比尼娜。全文摘编如下:
法国总统马克龙启程前往多个非洲国家进行大阵仗访问——这已经是近半年内的第二次了。此次访问是在非洲人直接公开侮辱法国以及法国政客抱怨“俄罗斯帝国主义”的背景下进行的。访问确实与俄罗斯有直接关系。
马克龙如坐针毡。他的内政失败与外交失利层层叠加。
法国一直试图在俄乌冲突中充当调停者,但由于向一方提供武器而遭拒绝。如今,法国在非洲的影响力也日渐消退——前殖民地一个接一个地以或多或少带有侮辱性的方式将法国人赶出国门。
中非共和国和马里不客气地赶走了法军,布基纳法索政府则决定废止1961年4月24日在巴黎缔结的军事援助条约。然而,对于法国人来说,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当他们在曾属于自己势力范围的地区不再受重视时,俄罗斯在当地的影响力却与日俱增。法国军人的位置如今被瓦格纳集团取代,俄罗斯商人比法国人更占上风。
如果法国国内一片祥和,也许这一切都不会产生如此影响——毕竟法国并不是第一个失去权力和影响力的前帝国。然而,法国国内形势由于养老金改革停滞不前而恶化,社会紧张加剧,总统本人及其同僚的支持率下降。
参考消息网3月6日报道 英国《泰晤士报》网站3月1日发表题为《美国的环保行动令西方联盟受到威胁》的文章,作者是伊恩·马丁。全文摘编如下:
任何一个美国的盟友都知道,自己正生活在一个帝国的阴影之下。与历史上任何一个大帝国一样,美国往往只会做符合自身利益的事情,哪管它是惹恼了还是取悦了自己的盟友。
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领悟到了这一真相。
如今,再次将要感受到美国只为自己打算的后果的是包括英国在内的整个欧洲。拜登政府将实施巨额工业补贴政策,有可能在这个十年内完成欧洲的去工业化过程。
投资将被美国吸走,欧洲将束手无策。伴随着去工业化而来的将是失业和社会动荡,或许还有疯狂的民粹主义的崛起。过去几个月来,我看到已经有人把这样的后果解释给政策制定者和商界人士听,但每次的回应都差不多。有些人似乎对他们听到的情况感到担心,更多的则是感到难以置信。 在欧洲如此卖力地帮助乌克兰并投资于北约的时候,美国为什么要让欧洲去工业化呢?美国到底是如何想出一个“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让朋友一贫如洗的政策?以下是我尝试给出的一个解释。
参考消息网3月6日报道 瑞士《新苏黎世报》网站3月2日发表帕特里克·措尔和马蒂亚斯·桑德尔的文章,题为《西方在对抗中国的重大技术竞赛中已经输了吗?》。全文摘编如下:
世界经济似乎日益分裂为两个阵营,在这种情况下,谁能掌控关键技术变得越来越重要。毕竟,从能源转型到军事,电脑芯片和人工智能是无数应用的基础。美国和中国对主导权的争夺尤其激烈,但很难说具体谁处于领先地位。
现在,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想调查得更加清楚,其结论听上去令人警醒:“西方民主国家正在输掉围绕学术和研究的全球性技术竞争,也正在失去吸引世界顶尖人才的能力。”
从高科技材料和无线电通信,到电池和量子计算机,再到飞机发动机和无人机——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调查了44项技术。中国在其中的37个技术领域领先,其他领域则是美国领先。
技术领先地位是如何衡量出来的?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统计了不同领域的学术出版物,并且给予被引用特别频繁的出版物更高权重。研究人员写道,注册专利和最常引用的研究结果有着明确关联,所以可以用这种方法衡量一个国家或机构的学术能力。
参考消息网3月6日报道 美国《外交》双月刊网站2月28日发表龙洲经讯公司技术分析师王丹(音)的文章,题为《中国隐秘的技术革命》。全文摘编如下:
就大多数制成品而言,中国企业已超越组装外国制造的组件这一阶段,开始自行研发尖端技术。除了在可再生能源设备领域的主导地位,中国现在还处于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前沿,这些成功挑战了科学领先地位必然转化为产业领先地位这种观念。尽管对开创性研究和科学创新的贡献相对较小,但在越来越多具有战略意义的技术领域,中国充分利用其过程知识——扩大整个新行业的规模的能力——超越了美国。
中国企业稳步提升的技术实力表明,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自身产业能力的提高推动了中国崛起这一进程——这些成果来自该国庞大而干练的制造业劳动力。
许多观察人士对中国的技术领先地位表示怀疑是有道理的。首先,中国培育的跨国公司和全球知名品牌寥寥无几。与日本和韩国不同,中国未能确立新的消费电子产品类别,比如数码相机或游戏机。中国知名品牌相对不足强化了西方认为中国是工厂而非创新温床的观点。
参考消息网3月6日报道 香港《亚洲周刊》3月6日一期刊登题为《美国逆全球化难撼中国经济上升》的文章,作者为吴幼珉。全文摘编如下:
美国破坏全球化产业链,掀起逆全球化浪潮。但中国经济的体质已改变,可以力顶这股逆流,不被淹没。
特朗普和拜登两届政府逆全球化操作主要针对中国和其他潜在对手,突出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试图改变美国贸易逆差和降低对中国商品的依赖。美国不是把中国需要的商品卖给中国,而是对进口的中国商品加征关税,施压中国购买美国的大宗商品。但美国仍无法扭转贸易赤字,特别是对中国的贸易逆差。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中美去年商品贸易总额增至破纪录的6906亿美元,美国对华贸易逆差扩大了8%,达3829亿美元,仅次于2018年录得的4192亿美元的最高纪录,逆全球化的对华关税战显然没有达到美国预期的效果。
二、约束资金流向中国,对美西方资本在华投资和中企在美国上市设限,意图减少可供中国经济发展的资源。但此举对已成长到目前水平的中国经济伤害有限。中国去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约为1891亿美元,同比增长8%。外资流入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同比增速更高达约46%、28%和57%。
参考消息网3月6日报道 香港亚洲时报网站2月28日发表题为《拜登的半导体复兴计划有多大现实性?》的文章,作者是斯科特·福斯特。全文摘编如下:
美国商务部长吉娜·雷蒙多提出了复兴美国半导体行业的相关建议。这一计划对维持美国经济领先地位至关重要,但它同时也引出了一些棘手问题,事关政府对私营部门的干预以及对美国在欧洲和东亚盟友的潜在损害。
雷蒙多日前在题为“芯片法与美国科技领先长期愿景”的讲话中概括了拜登政府希望美国保持全球技术行业主导地位的愿望。
这是一个好主意吗?芯片制造商台积电的创办人张忠谋认为不是。
如果想在美国重建一个完整的半导体供应链,你最终会发现这是不可能的。即使花费巨资打造,你仍然会发现供应链是不完整的,而且成本会非常高,大大高于目前。
雷蒙多回顾了半导体制造业在美国的衰落过程(自1990年以来,美国在全球芯片制造业中的份额从37%下降到12%,如今世界最先进的半导体无一是在美国生产)。然后她接着说:“这种制造萎缩带来了切实影响。首先,这是对我们国家安全的威胁。我们很多防务能力——如高超音速武器、无人机和卫星——都依赖目前不在美国生产的供应链。”
Allbet声明:该文看法仅代表作者自己,与www.allbetgame.us无关。转载请注明:皇冠信用网开户:法媒:世界新的断层线在哪里?